有人说,看一个民族的力量,不要看她春风得意的时候,而要看她面对苦难和灾难时的表现。
汶川地震终将度过一周年,以致两周年,三周年······十周年······
我想,只要这个民族还在上行,中国人就不会忘却。
这一天,一份沉默的哀悼,一滴热泪,一份担当,都重过全世界的分量。
一滴热泪一份担当
虽然我们一直在黑暗的时间隧道里摸索,但该过去的总会过去,该来的总是要来。过去三百多个日子,我们亲身经历每天每夜,都是既漫长又激动人心;可等我们攒下记忆再回首,倏忽间就是一个周年。
这一个周年,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这一个周年,令整个民族的运行轨迹,都发生了某个角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其程度是短暂还是永恒,其意义是重大还是渺小,都需要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去度量,而此刻只是这条长河中一朵浪花的我们,是看不清这条河流的全貌和走向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倾西南。举国同殇,到任何时候,都是不可逾越的悲情,都是必须直面的苦难。这一场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令数百万人失去了财产和家园的灾难,曾经令我们心慌意乱手足无措,也使我们不得不在压力面前众志成城。
地震就像大到人类无法想象的搅拌机,一瞬间令大自然天翻地覆,这一加诸我们身心的磨难,也是一个更真实的搅拌机,它将我们的灵魂和血肉绞碎、搅拌、混合……从此我们彼此血脉里更多了对方的基因,更有了相濡以沫的痕迹。这种基于磨难的记忆不是一两年可以平复的,温家宝说过,“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就像江西和四川。在中华民族大迁徙过后,也许两省各有民众互以对方为祖籍,但山水的阻隔,只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遥望,切实的联系一定不会像地震后的援助这么多。我们派出了救援团,派出了医疗队,派出了心理疏导组……如今,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仍在艰苦卓绝地进行中。先后有数千名江西老表,来到满目疮痍的震区,冒着生命危险,顶着高原反应,为小金县浴火重生挥洒血汗。如果不是地震,此时正参与援建的绝大多数江西人,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去到川北,去到小金这个崇山峻岭雪峰皑皑的偏僻地方。而小金县的人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么多“外乡人”,和他们一起重建家园,竭力听懂他们的语言,甚至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习惯。
如今,援建日期尚不满一年,但对于小金而言,已经处处充满江西元素。当地居民每天傍晚6点半准时收看江西卫视,援建人员自己做的江西红烧肉,也成为小金县人的新爱。而江西省援建人员,已经把小金当作第二故乡。这种跨越时空的真实交流,混合的血浓于水的感情,带来了新思维,彼此习俗的交换,文化的交流,对双方对民族未来都有积极的意义。
有人说,看一个民族的力量,不要看她春风得意的时候,而要看她面对苦难和灾难时的表现。汶川地震终将度过一周年,以致两周年,三周年……十周年……我想,只要这个民族还在上行,中国人就不会忘却。这一天,一份沉默的哀悼,一滴热泪,一伤担当,都重过全世界的分量。
快跑,地震了文/图罗时刚
震灾无情人有情。“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绵竹灾区的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的97名学生,于2008年6月26日来到江西工贸学院、核工业南昌技工学校等6所院校就读。地震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但相比于那些在地震中的死伤者来说,他们又是幸运的。一年前,他们在地震现场有哪些经历?这一年时间,他们又有哪些想法?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日前专访了这批学生中的两位代表。
地震4天后才见到父亲
姓名:梁莎娜
年龄:18岁
籍贯:四川雅安
身份: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2007级学生,现就读江西工贸学院计算机系,任班长。
灾区女孩梁莎娜
如果不是因为地震,梁莎娜或许还坐在东气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室里。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地震,彻底地改变了她和家人的生活。从未有过的生死经历,从未见过的恐怖景象,从未体验过的人间真情,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梁莎娜说自己成熟了很多。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正在上课,第一反应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踢我板凳,直到老师喊大家快跑,也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回忆起地震的那一刹那,梁莎娜至今仍心有余悸。随人群从二楼的教室跑到操场空地上后,梁莎娜便看到学校新建的教学大楼出现了大量裂缝,一楼的走廊开始下陷,成群的学生们往外跑,校园围墙倒塌了一大片,并传来“砸死人了!”的哭喊声,伴随着“快跑,地震了!”的尖叫声,四处都是惊恐万分逃窜的人们。
地震后,各种通讯信号中断,电话打不出,手机接不进,学生和家人也联系不上。到了晚上,陆续有家长来接学生,而梁莎娜就读的学校在绵竹,父亲则远在雅安,相距好几百公里。无奈之下,梁莎娜只好跟随同学的母亲,离开学校。当日深夜,在恐惧和慌乱中,梁莎娜步行了几十公里,随后搭乘一辆几乎报废的汽车,摸索着进入了绵阳市区,发现城内的情况虽不乐观,但至少有很多人自发地开展救援行动。
次日,大批的灾民从北川方向涌进绵阳市区,被安排在绵阳体育馆的运动场上,一些原本受了伤的人在拥挤过程中再次被踩伤,伤者一时间找不到医生包扎,全身流着血,等待救援。梁莎娜见状主动加入了卫生部门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帮助那些伤势较重的人,并宣传疾病防疫知识。
与此同时,远在雅安的父亲顾不得余震和沿途的山体滑坡,连夜赶往东气高级技工学校寻找梁莎娜,就在以为女儿可能遇难时,地震发生的4天后,在亲戚的帮助下,父女两人终于在救援现场重逢,喜极而泣。
江南都市:来南昌有什么感受?
梁莎娜:说不清楚,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跟那些死伤者比算是幸运的,但还是很想家。
江南都市:地震后的学校是什么景象?
梁莎娜:开始我以为是工程质量问题,后来看到周围建筑物倒了一大片,才明白是地震,危房很多,几乎可以用废墟来形容。
江南都市:家里的情况怎样?有什么打算?
梁莎娜:反正房子是危房了,经济负担很重,有个弟弟还在读初中,想早点毕业,赚钱帮父母。
像男人一样勇敢
姓名:陈飞
年龄:17岁
籍贯:四川绵竹
身份: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07级学生,现就读江西工贸学院,即将去无锡实习。
同学们说陈飞很喜欢笑,很乐观,像男人一样勇敢,但见到生人时就会很腼腆。当记者第一次采访陈飞时,很难把眼前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孩,和地震时表现勇敢的她联系在一起。陈飞是独生女,5·12地震那天,父母在江苏打工,爷爷奶奶住在乡下老家的旧房子里。由于没有联系方式,身边又没有亲戚朋友来接,从教室逃离出来的陈飞不得不露宿在学校操场上。当日晚上,天空下起大雨,陈飞冒着余震危险帮助老师从废墟中挖出了一些大米,虽然大米已经掺进了大量泥沙,但陈飞还是吃得很香。
次日早上,陈飞打算前往离学校有几十公里路程的老家,寻找爷爷奶奶。沿途需要经过一座大型的化工厂,地震发生当日,就传言该化工厂可能发生仓库爆炸或毒气泄露。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又或许是放不下年老的爷爷奶奶,陈飞还是决定前行。幸运的是,虽然沿途不断有山体滑坡,她都侥幸地躲过了,而且并没有遇到化工厂仓库爆炸等事件发生。
次日深夜,陈飞一路连跑带走终于到达老家,眼前的景象把她惊呆了:四处一片废墟,停电停水,爷爷奶奶的房子已经倒塌。年迈的爷爷在空地上搭了个简易的窝篷,遇到余震和狂风暴雨后,窝篷再次发生破裂,根本不能住人。“后来村里接通了电,父母不在身边,我就自己去接电线,装电灯,搬材料,弄七弄八重新搭了一个窝篷,把老人安顿下来。”陈飞回忆说。
直到地震后的大半个月,铁路重新开通,陈飞的父母才从江苏回到四川。一家人重聚后的感动,刹那间让长期压抑的陈飞放声大哭,而此前,她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是个未成年的小女孩。
江南都市:对地震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陈飞:无助,有些怕,但怕也没有用,没有经历那个现场的人是很难体会的。
江南都市:来南昌后想家吗?
陈飞:这边的学校对我们挺好的,除了生活费还会发些零用钱。春节时回过家,家里人还住在简易棚里,不过据说政府正在帮助建新房。
江南都市:地震后,心理上有阴影吗?
陈飞:很长一段时间,晚上做梦经常惊醒,望着天空发呆好久后才明白自己是身在南昌,可能是被吓坏了,很怕门被锁上。
江南都市:为什么怕被锁门?
陈飞:一想到地震就想逃跑。如果天气好,在操场上打篮球,或者在草地上晒太阳,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好安逸哦。
用手挖出生命通道
地震过后,原本山清水秀的小镇瞬间变成了一座座伤城,失去亲人的同胞发出悲伤地哭泣。消息传开后,全国人民立刻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有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都不顾个人安危,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自己最大能力救人!快救人!多救人!
主角:江西省消防总队
使命:从地震废墟中救人
地点:汶川映秀镇
2008年5月16日上午,当印有“九江消防”字样的头盔出现在直播画面上时,江西消防总队赴汶川抗震救灾突击队,这支已经和外界隔绝消息47小时30分的搜救队伍高调亮相。就在当天下午18时05分,被困近102小时的幸存者董凤强被抬上了担架,参与救援的九江市消防支队副参谋长石凯从队友手中接过军用水壶猛灌一口后,直接躺倒在地。
这只是发生在江西消防总队赴汶川突击队在抗震救灾8天中的一幕场景。8天里,亲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目睹了太多的同胞遗体,“痛,永生难忘的经历。”虽然时隔近一年,当脑中再次浮现那时的场景,江西省消防总队赴汶川抗震救灾突击队总指挥宋学泉仍然湿了眼眶,这位从军30年,无数次进出火场,也数历生死的老兵到底也没挡住从心里涌出的酸痛,“那么多同胞尸体,看得心窝子都是酸的。”
2008年5月14日,接到上级命令后,江西省消防总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集结部队,做好一切增援准备。这一天,是宋学泉到任的第5天。“作为参谋长,带兵打仗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时候我不去,还咋当参谋长?”虽然总队领导并未安排他随队出征,但知道情况后,他还是连夜赶到总队向首长请战。
从凌晨1时40分接到公安部消防局的命令,到从各地抽调精锐部队集结完毕,只花了不到4小时的时间,当天上午8时许,省消防总队赴汶川突击队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上午11时30分许抵达都江堰市。下午4时20分,赴汶川突击队在总指挥杜涛副总队长、宋学泉参谋长的带领下,徒步开赴映秀镇。6时30分许,部队到达映秀湾紫坪铺大坝时,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前往映秀镇唯一的主干道在地震中坍塌,已经完全瘫痪,作为最早从陆路进入映秀镇的队伍之一,摆在突击队面前的只有另一条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路”的老路——从库区通过,身旁不到2米的地方就是奔腾不息的岷江,随时面临泥石流、塌方及余震的威胁。
“当时我和老杜一起下的命令,寄存一些次要的装备,从老路出发!就是爬,也要爬到映秀镇。”宋学泉说。虽然卸掉了部分装备,但每位官兵身上的装备少说也有数十公斤。15日凌晨6时许,大批灾民从映秀镇逃了过来,而传来的消息也越来越坏。“废墟里埋了很多人等着援救”,指挥部再次传来命令:扔掉帐篷,将食品分发给逃难的老乡,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15日下午3时30分,部队到达映秀镇,60公里的路,部队走了20个小